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动态专区  /  阅读专区  /  正文

论主体间性和心灵自由——李不言EAP系列培训课程扩展阅读材料

更新时间:2020-04-10 阅读:832次
春天到了,小蝌蚪孵化出来了,它们在水里快乐地游呀游,然后看到岸边的小鸡跟着它们的妈妈很亲热,小蝌蚪们十分羡慕,于是决定去寻找自己的妈妈。
它们先遇到了虾公公,忙向虾公公打听妈妈的长相,虾公公告诉它们,它们的妈妈长有两只大眼睛。小蝌蚪们看到金鱼有两只大眼睛,便高兴喊金鱼“妈妈”,但金鱼说小蝌蚪的妈妈有个白肚皮。
小蝌蚪们继续寻找,见到有白肚皮的螃蟹,又对螃蟹齐喊“妈妈”,但螃蟹说它们的妈妈只有四条腿儿。
小蝌蚪们见乌龟正好是四条腿,又以为乌龟是自己的妈妈,但小乌龟却说这是它的妈妈,因为它与乌龟妈妈长得一样。
后来,小蝌蚪们遇见鲶鱼,觉得它与自己长得很相象,应该就是妈妈,结果差一点被鲶鱼吃掉。
这时,青蛙妈妈赶来相救,小蝌蚪们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过了不久,它们也终于长成了妈妈的样子……
——出自方慧珍、盛璐德创作童话《小蝌蚪找妈妈》
主体间性,也可称作相互主体性、交互主体性或交互主观,其主要内容是研究或规范一个主体怎样与完整的作为主体运作的另一个主体互相作用的。通俗地说,如果用“我”来表示主体性,那么主体间性就是“我们”。有了主体性,就会有主体间性,意思就是主体和主体之间的同一性。主体间性就是人对他人意图的推测与判定。
主体间性说因时代需要而产生。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立在主客二分基础上的主体性心理学,其历史局限性日益凸现出来:第一,主体性理论不能解决人的生存本质问题。主体性理论将人的生存活动界定为主体对客体的征服和构造,导致了唯我论和人类中心主义。第二,主体性理论仅仅关注主客体关系,忽视本体论,忽视存在的更本质方面——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
正是由于当代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令单一的主体和客体心理学尴尬,所以主体间性的提出是心理学对现实挑战的回应,它反映了后现代心理学的一般倾向,即回到生活,回到实践,回到现实,回到人的真实生存本身。
首先,主体间性说更触及人类心理的本质。
最早提出主体间性概念的是胡塞尔 [1]。他认为,人们是首先知道自己有内心活动,然后发现别人在外表上跟自己相似,于是推测别人也有同样的心理活动。那么人又是怎么知道自己的外表是什么样子的?拉康 [2]提出了“镜象”理论,认为人通过照镜子而看到了自己的外表。在镜象阶段(6到18个月之间)婴儿会在镜子中看见自己,他会注视他的镜象,然后回头看看和镜象有些相似的母亲,母亲说:“是的,它就是你!”逐渐地,儿童在镜子中看见的这一实体存在,就成为了“自我”,用单词“我”来指称。
这里就有一个疑问:假设人类没有学会使用镜子,或者对根本就不知道镜子是何物的动物来说,难道就没有主体间性吗?非也!根据动物行为学家罗伦兹的观察,人工饲养的家禽经常把饲养员当成母亲或配偶,尾随饲养员或向饲养员发出交配的信号。这说明,家禽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外表是什么样子,它们把自己跟人等同起来了,与人形成了“主体间性”。这就是说,主体间性的形成过程并非像胡塞尔和拉康所说以外表为中介,而是直接从主体性投射出去的。人们在发现了主体性的同时立即推断一切事物都有主体性,主体性和主体间性几乎是同时诞生的。以原始人为例,他们认为一切大自然的一切事物,如天地日月、花鸟鱼虫等,都跟自己一样会走路、能说话、有思想、有感情,这种现象叫做“物活论”或“泛灵论”,是物我不分的原始思维的产物。在物活论的推动下,产生了自然崇拜,这就是“图腾”的由来。所以说,主体间性不是在主体性产生之后通过外表的类比而形成的,而是与主体性几乎同时诞生的,甚至可能是先于主体性而存在的。《小蝌蚪找妈妈》的童话足以说明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关系。
在现实存在中,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它要以主体间的关系为中介,包括文化、语言、社会关系的中介,因此主体间性比主体性更根本。心理从本质上来讲,不是主体对客体的反射活动,而是主体间的投射。我们眼前的世界,就是我们内心的样子;我们和世界的互动,就是和另一个自我的互动——一切的喜怒哀惧、爱恨情仇,都要由我们的内心来创造和完成。据此,心理学应该把人类认知的对象世界,特别是心理现象不再看作客体,而是看作主体,着力研究确立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间的同一性、共生性、平等性和和谐交流关系。
正因如此,人们在现代条件下扬弃了主体性理论而建立了主体间性说。按照主体间性说,存在被认为是主体间的存在,孤立的个体性主体变为交互主体。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应该从关注主体性和主客体关系,转向对主体间性的关注,尤其转向对语言、对话、交流、理解、以及人类活动的关注。
时间和空间是主体不二的存在方式。因此,主体与时间和空间的和谐,也是主体间性的和谐与共在 [3]。
其次,主体间性说回答了人类生存的本质问题。
所谓的存在,不是主体性的,也不是客体性的,而是主体间的共在。生存不是建立在主客二分基础上主体构造、征服客体,而是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间的交互共存。拉康曾对“奴隶和主人”的关系进行了精神分析语言学上的重新描述:当看守为了囚犯而固定在监狱的位置上的时候,那他就成了囚犯的“奴隶”,而囚犯就成了主人。这就是主体间性。胡塞尔晚年也曾提出了自我和他人的“立场之可相互交换性”观点,但遗憾的是这一问题在先验现象学的框架内很难解决,只能在主体间的历史框架中得到解释。
传统思维的存在范畴,或者是客体性的或者是主体性的,都不能摆脱主客对立的二元论。而主体间性不是反主体性的,更不是对主体性的彻底否定,而是对主体性的扬弃,尤其强调主体与主体间的和谐共在。
主体间性既包含着社会性,也包含着个体性。主体间性既否定原子式的孤立个体观念,也反对社会性对个体性的吞没。主体既是以主体间的方式存在,其本质又是个体性的,主体间性就是个性间的共在。可是人们在现实中,主体间性并没有充分实现,因此共在往往是对个性的限制。海德格尔 [4]就认为有两种共在,一种是处于沉沦状态的异化的共在,这种存在状态是个体被群体吞没;另一种是超越性的本真的共在,个体与其他个体间存在着自由的关系。后一种共在既是个体性的存在,又是本真的共在。由此可以看出,主体间性并不是反主体性、反个性的,而是对主体性的重新确认和超越,是个性的普遍化和应然的存在方式。
再次,没有主体间性就没有系统的规则意识。
尤根哈·贝马斯 [6]的规则观涉及三个理论问题:遵守规则的条件、规则意识的产生和规则正当性的辩护。他把主体间性看作是解决这三个问题的关键:离开了主体间性就无法知道某人是不是在遵守一条规则;离开了主体间性就既不能形成“规则意识”也不能从“规则意识”中发展出“原则意识”、分化出“价值意识”;离开了主体间性更无法为规则的正当性提供辩护 [7]。
最后,主体间性说为通往心灵的“自由王国”找到了路子。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中,有“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这样两个基本概念 [8]。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指人类在客观世界面前所处的两种不同的社会活动状态。必然王国是指人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还没有形成真正的认识而不能自觉地支配自己和外部世界的一种社会状态,人受盲目必然性的支配,特别是受自己所创造的社会关系的奴役和支配;自由王国则指人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认识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并自觉依照这一认识来支配自己和外部世界的一种社会状态,人自己成为自然界和社会的主人,摆脱了盲目性,能够主动地、自觉地、“从心所欲不逾矩 [9]”地创造自己的历史。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发展是一个无限的过程。
主体间性完成了对主客对立关系的实质性超越。主体征服客体不是自由,所以人在主客对立关系中绝不可能达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过渡。世界只有不再作为客体而是作为主体,才有可能通过交往、对话消除外在性,被主体把握,与主体和谐相处,从而成为本真的生存即共在。在本真的共在中,世界不是外在的客体(实体),而是另一个自我。自我与世界的关系不是主客关系而是自我与另一个我的关系,是“我-我”而不是“我-它”的关系,在“我-我”的交往、对话中和谐共在;“我-它”之间是有限的经验和利用满足的关系,只有转化为“我-我”的关系,才是纯净的、万有一体的情怀。“人通过‘你’而成为‘我’”(马丁•布伯 [10])。我好-它好-世界好。只有主体间的共在、和谐才有可能成为自由的存在,因为只有把世界当作另一个我,平等相处,和谐共存,心灵才有可能进入真正的自由境界。
回到小蝌蚪找妈妈的童话。小蝌蚪通过虾公公、金鱼他们的口,认定大眼睛、白肚皮之类就一定是自己的妈妈,这就是主体间性的不和谐;而在屡遭磨难之后,终于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妈妈,最终也长成了妈妈的样子,实现了主体间性从身到心的完美和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声明: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威海仁人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Weihai Everyone Education Consulting Co., Ltd

  • 手机:156 6231 6212
  • 邮箱:whrrjy2019@163.com
  • 地址:威海市环翠区文化西路旅游开发大厦附楼仁人教育(威海)
  • 全国服务热线:4006317896
  • 仁人教育公众号二维码
  • 仁人教育微店二维码
Top